如果还按照秦律来执行的话,那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。
当领土变大,人口变多,原本合适的法律,也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所以变法是必须要有的。
所幸,苏澈一开始就有了准备。
他让韩非加班加点,又任用李斯,张苍作为辅助,接着请来了荀子这位大佬作为总监督,帮助完成秦的新法。
为了完成新法,还陆陆续续请来了荀子的其他弟子,那些人的名声或许远不如韩非,李斯,张苍,但本事还是有一些的,打一下辅助还是没问题的。
荀子被苏澈尊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,他重用了荀子的治国理念。
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“性恶论”。
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“饥欲饱,寒欲暖,劳欲休”。
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,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,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。
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。
所以人性本恶,必须通过教育“化性起伪”,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。
这与孟子的“性善论”相比,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,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。
此外,荀子的政治主张是“隆礼重法”,礼法并重。
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对利欲的追求,礼仪之治则能限制人们对利欲不可遏制的追求,使人明理节欲。
为了保证礼制能够平稳的实行,就要保证推行过程中有一种强制力量,这种力量就是法。
也正是荀子的这种思想,所以他的弟子,韩非子、李斯,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。
为了欢迎荀子,让他继续为大秦发光发热,苏澈特地建立了一个太学院,以荀子为天下师。
原本想着能走上仕途的荀子,还挺开心的,终于能当官了,可听到苏澈安排他为太学院的院长时,顿时一副“我是大怨种”的表情。
实在是荀子的位置不好安排,他的年纪有些大了,没办法和其他官员一样,高强度上班,此外,他的弟子韩非,李斯,张苍,都位列三公九卿,给他安排一个什么位置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