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之後,赫然發現一張陌生面孔─原來他還記得自己有這門課必須修畢。 由於他無故缺課三週,讓自尊心頗強的我,內心感到很不是滋味。這門課禁止旁聽,除了雙修與輔系之外的學生也不得選修;開設的通識課「音樂與一般心理學通論」本來有多達一百多位同學選修,在我要求下才把上限降到五十位,要求旁聽的學生絡繹不絕。 原因無他,爸爸曾經任職政務委員,爺爺也曾擔任過民意代表,算是沾染了政治世家的色彩。更重要的是:現在是看外表的時代。 在決定接下教職之前,已有不少好事媒體跑來採訪我,標題紛紛打上「年輕貌美的正妹教授歸國貢獻所長」、「最美心理學教授鄭亘荷的虐心專欄」,此前也幫部分媒體或雜誌寫過文章,談話性節目上過一次之後,就被我婉拒其他通告邀約。那次還是勉強答應系主任給他面子,否則理應會拒絕。 除了母校之外,許多私校開出更好條件頻頻向我招手,然而好友和父母都勸我不要當老師,順水推舟成為網紅藝人型作家,不但輕鬆許多,收入也更為豐厚,何必成天和書堆與學生為伍?將來年紀到了,就在父親的扶植下從政,或是結婚後讓先生進軍國會,延續政治家族勢力─不成材的弟弟至今尚未有所覺悟。 『我才不要這種被決定好的順遂人生。』 在自己的社群網站帳號發完限時動態後,我便把帳號給刪除,也決定正式投入教職。 沒想到開學一個月,竟然有個不識相的學生一秒鐘都不願意來見我? 我暫時壓下心中不滿,觀察後續發展,然而他的說明已超出我的預期。 「這位同學講解的非常好,還幫大家打了預防針,要是沒有先指正錯誤,恐怕下週會有很多人把這首誤傳的情詩給繳交上來。針對作業或今天課程還有什麼問題嗎?」 我心中暗想應該會連續四週沒有問題,接下來就是點名後下課,也讓我心中那塊憤怒大石消失在物體恆存概念之內,之後只要鎮住他,我設下的初步任務就算達成。 沒想到出乎意料的事接二連三,那位同學此際舉手發問:「老師,請問剛才提到的『物體恆存』概念可以適用在愛情嗎?」 「物體恆存」(Object permanence)尚非一種理論或定律,目前還在持續發展型塑當中。最早出現在發展心理學兼哲學家:尚.皮亞傑(Jean Piaget)的幼兒認知發展心理學論述之中,最後甚至影響了知名學者哈伯瑪斯的「言說理論」。 所謂的「物體恆存」,並不是指某物體不會消失或被毀滅,而是當你明白確認到某物體的真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